in ,

【台灣國會改革法案】台灣近排嘈緊乜?  為什麼有人與香港當時社會運動相比

Screenshot

最近,台灣立法院通過了一項備受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有大量民眾走上街頭,包圍立法院,指責國民黨和台灣民眾黨在未經充分討論和公眾諮詢的情況下,強行推動這項法案,違反了程序正義。這些行為被視為擴權,削弱了民主。這次抗議事件被比作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當時學生和公民社會團體佔領立法院,以反對與中國大陸簽訂的貿易協議,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政府未經充分討論就推動重大法案的強烈反對。

抗議者主要反對這些改革,認為這些措施削弱了台灣的民主制度。具體而言,新法規定被質詢的政府官員不得反質詢,也不得拒絕答覆或提供資料,否則將被視為藐視國會,最高可被判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台幣20萬元的罰款。這一規定引發了對政府濫用權力和缺乏透明度的擔憂。許多學者和公眾擔心,這些法規可能會被用來壓制異議聲音,進一步削弱台灣的民主機制。

在立法院內部,立法委員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5月17日的會議上,立法委員們在討論賦予立法委員更多監督政府行為的提案時,爆發了打鬥場面。這些混亂場面顯示出立法院內部對這些改革的強烈分歧。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演講中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的威脅,但面臨著來自反對黨和中國的多重壓力,這些事件顯示出台灣政治局勢的高度緊張。

抗議活動也讓人聯想到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當時學生和公民社會團體佔領立法院,以反對與中國大陸簽訂的貿易協議。這次抗議事件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政府在未經充分討論和透明程序下推動重大法案的強烈不滿。民眾要求更高的政府透明度和公正性,以確保民主制度不被侵蝕。學者指出,政府在推動政策時,應更加注重與公眾的溝通,避免引發社會矛盾和不信任。

部分人將這次事件與過去的香港社會運動相比,主要是因為兩者都涉及大規模的公民抗命和抗議活動。香港的運動,如2014年的雨傘運動和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都因為政府未能充分聽取民意而引發了廣泛的不滿和持久的抗議。台灣的抗議者也認為,政府在未經充分討論的情況下強行推動重大法案,與香港政府在這些運動中的做法有相似之處,這使得台灣民眾對民主和自由的捍衛更加警惕。

這次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的爭議,不僅顯示出台灣內部政治派系之間的深刻分歧,也反映了民眾對政府在推動重大法案時缺乏透明和公正程序的強烈不滿。未來,這些問題可能會繼續對台灣的政治穩定構成挑戰。立法和行政部門需要反思這次事件,並採取措施增進透明度和公眾參與,才能真正推動台灣的民主進程。

(圖片來源:公視新聞)

記者:機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