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愛看成功創業故事,因每次看到的很多時都是有家庭背景,抑或曾做過十萬八萬月薪的工作,毫不有趣。主場新聞最近突然執笠,套用港女一句「我不談政治」。今次暫時拿開政治不談,看見別人有這麼多人流也撐不下去,那麼我們人流相對較少,卻仍然嚴重蝕錢的winandmac.com,應如何再活下去?
香港客戶大多想價錢便宜 卻又期望每一家都有蘋果日報人流
在上年的時候,曾有熱心讀者在Facebook留言,問及我們的財政狀況。樂觀的我還真的回了,以目前開支狀況和客戶增長數量,理應在今年內可達收支平衡。如今2014年走到一半,為什麼情況似乎仍然未有好轉?
過往我們提過,客戶可能仍然較為習慣傳統傳媒,未必想投放廣告在網站上。近來,這些客戶還真的改變。可是,客戶的想法是,我希望每一家都有像蘋果日報的人流。雖然我們不能公佈實際數字,但廣告的投放金額,每一單的預算價錢對比上年其實是下跌,導至要收支平衡似乎仍然不可能。所以,主場就算真的找到廣告客戶,到頭來可能只會延遲死亡的時間。
[AdsWithin]
大不一定是好 小店也有其影響力
早前在Rudi Leung看到以下內容:「作為廣告客戶的你,將來不要批評那些獨大的媒體無理加價,因為你們只是向「大」數據看,以為大才是好,從沒考慮過,你的消費者中,也有小眾的偏好,而這些有小眾偏好的,當中有不少是他們朋友間或甚至是社交圈子中的意見領袖,你影響到他們,比起你影響一百個順嫂有用。」。
大,對於做Marketing的人來說,要交待給老闆會好一點。但總沒可能每一個都是這麼大。出現了ePrice、Ringhk、unwire後,總會有一些相對規模較細的網站要生存。
採訪原創故事逐漸變得無意義
很多人會說,主場新聞的個人觀點方式,以及疑抄襲或轉載其他新聞網站,長遠之久是沒法吸引廣告客戶。我們過往其實都做了很多原創和獨家報道,我們敢說我們確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響力,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但其click rate不及一單兩單轉載「爆炸性」新聞之多(例如手機爆炸、私隱問題等),面對香港客戶不停追求大數據的情況下,作為網站老闆自然要選擇。出外做原創報道,成本絕不便宜,而且亦有一定的風險。
像我們最近派一個記者去美國採訪,要求住最差的酒店,搭最便宜的飛機,寫出一系列的報道。雖然反應不錯,但click rate不及一單突發生爆炸網料厲害,換轉你是老闆的話,下次還會想派記者花錢出外採訪嗎?
說回本地記者會情況就更惡劣,例如Facebook香港最近開設辦公室,公關安排混亂,聲稱invite only,只請少數傳媒,結果還是一大排記者連Blogger採訪,獨特性幾乎完全消失。到最後,讀者還是習慣去蘋果日報看所謂最漂亮的辦公室,大的繼續大,那我們怎樣爭出頭。友站轉發Blogger相片一樣大把人睇,速度還比出外採訪的快了一倍。作為老闆或記者們,除了傷心外,還想問為什麼要花成本花時間去採訪?問幾個Blogger轉相片不就好了嗎?
推高人流?推,推什麼推?
有時就算有客戶願意投放廣告,到頭來又會覺得數據不夠爆。你可能會說,「那麼你把人流推高就可以啦!」。什麼才算是高人流,就等同問大家「有多少錢才算是夠洗」一樣荒謬。這就像一個無底洞,追來追去永遠都追不完,錢就已經迅速燒完。
正如剛才所說,香港生活離譜的昂貴,在巴士加價加了幾次後廣告預算卻不停下降。客戶不是沒錢,而是把所有預算放在擁有大數據,又或沒用的Facebook廣告上。一路追求高click rate和顯示次數,到頭來對產品宣傳幫助不大也一管,反正老闆見到顯示次數夠高便算,「我只是一個Marketing Manager,搞掂老細最重要」。
面對經營情況愈來愈惡劣情況下,我們如何生存?答案我仍然是沒有,只想盡量捱得多久就多久,除希望不會變成下一個「主場」,也希望客戶們體諒一下,別只走向大數據,來小店買一些東西。